2020-07-10 10:10:48阅读:16
6月6日晚,周老师通过直播的方式带来了一场以“每一个孩子的国际教育”为主题的线上讲座,希望能给更多的中国家庭带来教育启示。
百年留学,从封闭走向世界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留学发展过程,从184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位留学生容闳,到民国时期的留学生、解放初期的留学生、改革开放后有更多留学生走向世界。他们都是通过“走出去”,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再将这种“所见所得”带回了中国。可以说,百年留学,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他们,他们的经历也影响了中国。
2009~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每年都在呈现增长的趋势,中国人依然怀揣着走向世界的渴望。我本人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位留学生,赴澳洲读书。到了今天我们每年大概有近70万同学出国留学。留学已经成为我们走向世界、探索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只有走出去,我们才知道差距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才知道如何去进一步的奋斗。回过头再来看,我们今天取得的很多成就,都和改革开放以及与世界的交流分不开的,其中的国际教育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同学会问,不出国是不是就不能接受国际教育了?在国内上国际学校,也是走向国际教育、接触国际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便你不上国际学校,而是去了解和接触西方或者说发达、先进的一些教育理念背后的实践,也是一种接近国际教育的方式。
所谓国际教育,不在于你的身体在国内还是国外,而更在于你所学的内容、方法,你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实践。
7年探访,世界名校的教育启示
2013-2019的七年时间里,我带着新东方的团队,每年1-2次走访穿越世界各国,行程20万公里,走访了2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世界名校,采访了教授、招生官以及中国的留学生,进行了超过500次的访谈。
背后的原因在于,我想弄明白一个重要的问题:国际教育为什么如此吸引中国家庭?国际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去学会并掌握它,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
七年间,我们拍摄了很多影像和照片,我也写了书、文章,做了很多场讲座,想传递的主要是一个概念:我们为什么选择国际教育?
1、 主要留学目的国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最先进的国际教育目前主要被分为几个流派:第一,北美,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第二,英国,老牌教育大国;第三,大洋州,澳大利亚、新西兰这类后起之秀;第四,欧洲大陆本土的传统教育强国;第五,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主的亚洲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作为一块新大陆,特别注重于比如人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英国是一个传统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会比较注重精英教学;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他们的教育更多地为自己服务,同时吸收了英国传统的教育精华,又吸收了美国勇敢的新思想;欧洲大部分国家,更注重于普惠民众的教育,也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把接受好的教育变成了每个人的权利,而不是投资;再回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日本的“稳”,立足东方但能够完美结合东西方特色进行变革;韩国的“潮”,无比的新颖,流行文化吸引、影响着一代代的年轻人;新加坡的“新”,永远在求新求变,人是新加坡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基于此,这个小国才能在很多领域立足亚洲。
这些主要留学目的国在管理经验、思想、价值观、社会体系制度等方面,都走在我们前面,所以我们才会去留学,这就是国际教育有吸引力的地方。
2、 留学是中国人传统教育观念的延伸和新的诠释过去我们可以在村子里面上私塾,后来我们可以去统考,如今我们可以有高考。我们有了机会从家乡走到县城省城,走到北京上海,甚至现在走向世界各国。它是一个传统教育观念的延伸,用教育来改变我们自己,用教育来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只不过留学是到了一个不同的文化、语言、社会以及价值观的地方去学习,是离开了祖国去学习,某种意义上挑战会更大。所以,留学不等于幸福,不等于金钱,不等于财富,也不等于成功。只是学习的地方和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这场学习对孩子们更具有挑战性。
3、 留学人才符合全球化竞争下的人才市场需求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正在消失。以2020年的这次疫情为例,全世界是连在一起的。比如今天美国波音公司要造一架飞机,他的零部件来自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彼此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出国留学或者带有国际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孩子,往往是一种跨界人才。他们懂中文,也懂外文,既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也了解外国的理念和思想,他们在中国生活过,也在国外学习过。这种跨语言、跨文化、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世界舞台上最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竞争胜出的概率。
今天,我们的孩子既要去理解世界的游戏规则,又要去和全世界同台竞技。有这样一个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选择的范围会更广更大,同时跨界的能力会更强,机会也会更多。
4、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多少成就,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别的国家在发生,我们在借鉴、学习和模仿。我们现在要走向更远的太空,我们的高铁越造越好,我们的互联网,无论是京东、百度或者阿里巴巴,都是在前人的经验上,不断地进取发展,才有了今天。
我们已经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去拥抱全世界,才可以让自己的眼界开阔,成长和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是这样,作为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用国际教育来武装我们,因为教育是改变一个国家的最根本的力量和动力。
我们距离先进的国际教育有多远?
走访了世界这么多国家,中国和世界先进教育和实践差距在哪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
1、 通识教育和全球视野在先进的发达国家或者先进的教育里面,特别在意的是通识教育和全球视野。全球视野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全世界的范围里面,站得高看得远;通识教育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但都是这其中最基础的内容。也就是你未来想有专业发展,都应该理解的基本框架性知识。有了它,你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专业人才。
所以美国很多名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全部进行通识教育,等你意识到自己的喜好,最后三四年级才进入专业学习。用一句话来说,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专业教育是育才,最后两者结合,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
2、 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近几年在国内也越来越开始流行,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否出国,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这种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大力发展,但还是有很多技术掌握不到核心。没有创新,我们可以低成本地模仿借鉴,但永远只能跟随,而想要超越的话,就一定要有这种创新思维,要拿出自己的领先的东西。
什么是创新思维?比如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达到一个目的,你能够想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就叫做创新。什么叫批判性思维?就是在所有创新的方法里,你能够找出最好的路径。两者连在一起,这是无比重要的。
但两者是跟孩子的童真联系在一起的,是跟孩子对世界的疑问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要鼓励孩子更多地提问,更长时间的去维持孩子的天真,让他对世界发出无数的疑问,他才可能最终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国内有一些学校存在单向式、被动式、填鸭式、画重点式、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在国外先进的国家里面几乎已经没有,全世界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如果还在从众跟风,永远走不到别人的前面。所以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非常的重要。
3、 因材施教和情景式教学国外很多先进的教育都比较在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教学。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如果让所有的孩子用一种的数理化的考试来决定终身,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是有偏差的。
有些孩子情商高,有些孩子智商高,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有些孩子毕业以后如虎添翼,这是一个事实。现在比较先进的教学都是因材施教,希望让孩子找到能够一辈子去从事的理想,更明白未来想干什么,这样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我在芬兰走访的时候老师讲到,我们不可能所有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永远只有一部分人上,因为我们从事不同的劳动,社会才是多姿多彩的。因材施教会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满足,快乐和幸福。
2018年,世界有一个著名的PISA考试,中国同学取得了最高分。但是在考试调查中发现,虽然考了最高分,但是中国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远远高于别人两三倍。调查里面问到你对学校的归属感怎么样?中国同学是排在后面的,对于学校没有归属感,不喜欢去学校,害怕去学校。问到你有没有一种成长的心态,中国孩子的评分又是靠后的,因为大家觉得我没有办法只能学习。最终归结到一点,孩子们不开心,这就是结果。所以因材施教是多么的重要。
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已经不是知识。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学,都已经开始用一种情景式教学法。他们采用讨论式、开放式的方法,老师不会告诉你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大家都可以来讨论,提出你的观点。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单方面的知识,解决不了复杂的实践问题。
4、 追求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这点我要强调一下,追求一种幸福感,追求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一种独立的人格。我们有太多的孩子一辈子在读书,读完了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就可以了,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背后带有太多的实用主义思想,所以持续的发展就没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让孩子在他追求、擅长、喜欢、能够掌控的领域持续发展,他们的后劲就会特别足。否则的话就会停留在一份高薪的工作上,这是不可能有好的发展的。
芬兰的教育改革被全世界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曾经走访了芬兰的罗素中学。罗素高中在1987年就开始了改革,是芬兰中小学的典范。在高中时代就取消了年级制,采用了模块式的学习。这些模块不是靠一门学科,而是多门学科共同来解释和解决一个问题。罗素中学敢为人先,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获得了14次诺贝尔奖,其中7次是医学奖。为什么会有这么优秀的表现?2019年在澳大利亚走访的时候,我采访了两位教授。左侧是来自西澳大利亚大学的教授,他也成为了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他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者,这个发现对胃炎、胃溃疡、胃癌都有重大的关系。右边是宫颈癌疫苗的发明者,这项发明令全世界无数的女性受益。这两名教授都给我一种感受,他们身处一种奔跑的、追赶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下。
20世纪日本政府曾经制定了一个计划,要在21世纪前50年拿下30块诺贝尔奖牌,到2019年,日本已经获得了19枚诺贝尔奖。在日本京都大学采访的时候,那种教育的沉静、安静、稳健让我印象深刻。全世界闻名的学生宿舍吉田寮,环境那么脏乱差,却走出了很多不起的人才。他们不张扬,很低调、谦卑,也很踏实,但是拥有无比自由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去真正培育的东西。
在新加坡,我专门去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长陈永才教授,他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说新加坡的教育,永远就是求新求变,永远不会停止自己改革的脚步。他们最近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是免费提供这样的服务,因为他们认为现在很多的知识技能5年就要更新一次,所以孩子现在要培养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学习力的提高,而不是几次考试的分数。正是因为有了全民意识和学习能力,新加坡这么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小国家,能够在亚洲和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永远是与时俱进。
到了今天,“你所学的知识可以用一辈子”的观念已经过时了。那是不可能的。包括我和俞老师,作为新东方的管理者,每天也都在学习,因为不学习随时有可能被淘汰。学习力成为了一个无比重要的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标
无论是留学、游学、进修、旅行,作为家长,都最好让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在发生着什么。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世界跑在什么地方。要追赶世界,应该从什么样的路去走。我们要不断地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
新东方曾经送出去一位学生,叫莫天池,他出生的时候因为医疗事故罹患脑瘫,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托福接近满分,拿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读计算机博士全奖offer。他说,这个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一看,看看世界最前沿都在发生什么。出国之后,学校每天派专车送他上课下课,每天有同学帮他做笔记,到目前为止他的每一门成绩都是A。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所以我想说,世界名校也好,国际教育的核心也好,它是要让你有一种世界观,有一种世界公民意识,有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济世情怀,而不是一份高薪的工作。
今天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一个社会,作为家长怎样保持一颗淡定或者从容的一颗心,帮孩子一步步往前走,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我们的孩子未来在中国接受教育还是在国外接受教育,留学也好,高考也好,都应该具备一种国际的眼光,最终和世界的年轻人同台,和世界去接轨。我最后要跟大家分享一句话。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温暖的,是能够影响人、改变人的,培养我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让我们成为思想自由、视野高远、人格独立和身心健康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美好的人,美好的人才能构成美好的社会,我们才能过上真正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教育能够给我们带来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