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国际高中生物课有哪些不同?提到生物课,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细胞、微生物、遗传、食物链?说到化学课呢?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化合价、各类刺鼻难闻的有毒物?那些听起来就枯燥无味的知识点,成都七中国际部的一堂生化融合课,就完全打破了我们对这两门课的无趣、呆板印象。
生化融合,顾名思义,即生物与化学所进行的学科间的融合。这门课属于七中国际部学生的校本选修课,规模不大,每周五两堂课。教师阵容却非常强大:三名化学老师、两名生物老师共同授课。
下面51国际教育小编就带你走进七中国际部有趣又有料的生化融合课
张兰,成都七中国际部教师
教授科目:化学
学历:本科
教龄:24年
职称:高级
其他荣誉:
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武侯区优秀班主任、 化学奥赛优秀辅导教师、成都市优质课一等奖
据课程设计者张兰老师构想,这门课将不局限于传统讲解型的课堂授课模式,目的在引导学生在实践种轻松有趣地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动手、探究、合作等综合能力。
孩子们都动手做过了哪些事情呢?泡果酒,酿醪糟,腌泡菜,而现在,他们又开始研究扎染了。
课还没开始。老师们先提来了一大堆颜色美丽的原材料,大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紫色的甘蓝、绿油油的菠菜、红花、黄色的栀子、青黛、切碎的荷叶,还有白布、绳子、皮筋、夹子灯一系列小物什。都是学校专门根据课程需求采购回来的。
这是扎染的第三次课,前两次课,五位老师共同研究备课,带学生一起了解了扎染的起源、历史,以及染料的选择、常用的染料、基本扎法等等,并实际操作过一次。这次课,有更深入的问题在等待学生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探究。
▲生化融合课教师组
▲STEP 1 每组学生开始熟练的提取材料。
▲STEP 2 捣碎原材料,掺水,用酒精灯加热
▲STEP 3 学生对比不同固色剂对色彩的改变
▲STEP4 正在用自己提取的染料扎染白布
第二次动手了,步骤都了然于心,大家表现得更有条不紊:捣碎原材料,掺水,用酒精灯加热,将准备好的白布按自己的想法扎好,待煮到一定程度再将染料过滤,扎好的布放入,加固色剂浸泡。
很快,有小组已经制作出成品了。
各种小问题来了:第一组的同学最先展示出他们的作品,上色不错,染出了漂亮的紫色,但由于没有扎好,图案并不明显。还有的组,因为浸泡时间不足,或者没有添加固色剂,没有很好地上色。
▲学生的最终展示的成品
当然,也有完成得非常棒的作品,成功染出了他们想要的颜色和图案。无论成功与否,成都七中国际高中的学生们都在反思和记录,每堂课有专门的总结表供他们填写。
▲学生填写的课程总结表
这是今天这堂课的一部分内容,但如果只停留在操作层面,那还远远不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探究——张兰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酸碱性对染料颜色的影响?染料色素的来源?……
比如,对第一个问题,第一组的同学们首先用试管取了相同量的紫甘蓝制作的染料,再分别滴入10毫升的醋和四氯化碳,对比色彩变化。
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老师们则穿梭其中,观察,并随时准备解答疑问……
生化融合课程亮点解读
亮点1:与生活相联系,生化知识融合得巧妙又有趣
无论是今天这堂课上的扎染,还是之前做的果酒、醪糟、泡菜,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且方便操作和实践,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这些项目,又很好地将生物和化学知识融合起来,以有趣的方式带给学生,更易于掌握和吸收。
根据张兰老师的设想,这门课还将做更多尝试,以扎染项目为例:扎染等民间工艺的历史、我国古代有关扎染的诗词和故事、扎染图案的设计与欣赏等等,语文、历史、美术甚至更多学科的知识将被融合进来。
亮点2:研究性学习方式,既有脑洞大开,又有严谨求实
和传统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传授,而是鼓励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提出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体验,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文化知识。
以扎染课为例,学生们的扎染方法创意十足,有用夹子、硬币、瓶盖,还有同学用粉笔头,不少方法是老师也没有想到的。当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观察记录、反思等方式进行研究时,收获的当然不只是知识。而这些经历,都是海外高校所看重的。
以上51国际教育小编为您提供的成都七中国际部的生化融合课程,是否生动又有趣呢?
如果你对国际学校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关注咨询老师的微信:gjxxzxls,随时随地为您解答,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国际学校新闻动态,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edu_51ischool!随时随地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