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文,是一个大延迟的心得体会,源自于2012年3月底参加2012北京家庭教育主题周活动开幕式暨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活动。论坛主题是“弘扬北京精神,传承家庭文化--家庭教育视角”。我有幸作为家长代表,与众多大家一道,参加了点评家庭教育的环节。
北京精神包含四大部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提起厚德,便想起德育教育,使我们想起从小所受的关于道德的说教。
徐惟诚老先生在论坛上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他重点提到的是家庭中的厚德,可是我觉得,在学校也是一样的,下面我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1.家庭是道德成长的苗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教孩子如何做人。
2.厚德,不是立下规矩束缚孩子的手脚,不是没完没了的说教,而是善于精心的发现孩子向“善”的爱心,并使其实践,并逐渐成为习惯。 (我觉得,厚德的核心就在于此。)
3.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孔孟提出道德的发生,是“端”也,将其发现并长成参天大树,便是德育。
4. 在家庭关系中建立自己的规范,便是家庭中的德育。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爱,也一定会用同样的爱去反作用于父母,这便是“道德感情”的萌芽。从爱父母开始,到爱老师,爱社会,爱人类,会担负起对人的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
5.对孩子的一些表达“爱”的行为不要认为是添乱,不限制,不扼杀,让道德自然而然的发生。先有自己,家庭责任,才有社会责任,才有信用,才会有眼力,眼里有活,看见别人的需要,才会包容,会忍让,才会团结,因为“仁者爱人”。
这里说的爱,是大爱,不是溺爱。我的理解德就是爱的传递,爱的表达,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行为。
选择国际学校,说实在的我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担心,担心的是国际学校的氛围,跟我们的“德”会不会有差距,在文化的冲击和差异中,如何找到最好的德育教育。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观察,我消除了这个顾虑,甚至从某一个角度,我对学校的德育教育产生了好感。
国际学校的孩子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教室里不跑动,说话之前要举手等,都是基本的道德。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合作的,友爱的。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他们很清楚知道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因为学生少,老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掌握地很清楚,可以做到及时的提醒和规范约束。
而我好感的来源,就是学校的顾问 Mr Dave,相当于我们的德育老师,发给我们的一封邮件。邮件附件里有个ppt,是关于学校的教育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美德和性格优势,告诉我们如何找出性格优势,及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提高幸福指数。
我们的德育,从来都是从利他的角度告诉我们要负责任,要关心别人,却从来不提让自己更幸福,似乎这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而我们需要的教育,正是如何获得幸福,自己都不幸福,如何能让身边的人,使社会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