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湖北教育学会会长常到基层中小学调研,与教师座谈。今年提出了“做足加减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案。
近年来,青少年教育的事件频频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我们的教育必须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教育、礼仪教育和情商教育等方面内容。”马敏委员告诉记者。
“社会热议的问题,政协委员都应该反映。”身为师范大学的主要负责人,马敏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情况格外关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为此,他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思考和调查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有50个教育改革实验区,他经常去考察调研,仅湖北省崇阳县教改实验区就跑了7趟。此外,他还组织学校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到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专题调研。来北京参会之前,他还专门与华中师大从中学聘任的多名兼职教师进行了座谈。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许多老师向马敏反映,素质教育时间基本上被语文、数学、英语课挤占了,他们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商教育成为教育的“短板”,不少学生的智力很高,但情商相对低下,性格存在缺陷。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常因自控力缺乏、责任感淡漠、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原因难以健康成长,甚至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事。马敏说,学校开设情商教育课程,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生存竞争能力,这一点至为重要。
“我同事的孩子到美国留学,数理化成绩在国内平平,到美国却是尖子生。”马敏认为,这说明我们的中小学文化课教育内容能够适当减少。
这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他还随身带着8本中小学教材。“有些内容可以调整。”他认为,小学、初中、高中应分别有所侧重,小学要侧重礼仪教育,初中要侧重公民教育,高中要侧重政治思想、国情、社会主义的教育。要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关键还要在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
“中考、高考实际上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此棒不改,所有的改革都不灵。”马敏建议,削减数理化生及外语课程,增加公民教育、礼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在中考、高考中减少数理化题目的分量,在语文、政治考试中加入对“情商”内容的考察,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