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抢生源”成了国内大学各个驻省招生组的重要任务。同样,国外大学也是迫切需求,对一些家长与学生来说,高考后选择出国留学,已成了最好的出路。
去国外读大学,是一种培育精英的较好路径。但教育这件事,无普遍适用的模式,要按照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合他们的留学方案。比如,有些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如果去异国他乡求学,非但不能成材,反倒可能像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虚度数年得一纸“克莱登大学”文凭,甚至毫无所获而归。
读国外大学,并非对每个学生都是金光大道。除了自制力方面的因素,考生如果缺乏人生目标和学习兴趣,也可能像新闻中提到的那些案例“在美国留学五年,学了一口长沙话”,“在韩国留学三年,最大收获是一大本韩流明星签名”。国内外教育文化差异显著,国外大学属于宽进严出,更多的要靠自己善于学习,去完成一些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收获真知。显然,如果只是怀着镀金心态走出国门,很难克服困难真正融入留学生活。
从教育实践来说,那些富有主见且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往往更能融入异地生活。因此,家长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设计留学方案。如果能把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与国外大学的教育优势相结合,这种留学成材的几率就会更高。
51国际教育小编表示: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自己铸造成材。那些因为高考失利而去留学的少年们,或许看中的是留学的“海归效应”,但市场经济时代,文凭与能力的匹配越来越受市场主体重视。无论考生还是家长,都需直面这样的教育现实——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别因盲目跟风而偏转人生方向,而要在努力中找准属于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