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好学生”的存废之争再次被提起。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宣布:“从2014年起,中小学将不再评选省三好学生’;基层教育部门是否评选‘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消息一公布,便引来各方热议。有人鼓掌叫好,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已失去原有初衷;有人则深表担忧,“三好”不再,对学生的鼓励怎么办?
那么,作为全国范围内历时最久、最为人熟知的个人荣誉之一,“三好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学生?
昔日的“三好”渐渐变味
“从心理学上讲,评选‘三好’,把学生从小分成三六九等,给他们造成分等级的压力,没有获得荣誉的孩子就会产生‘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此举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和伤害,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得知浙江省将取消省级“三好学生”评选的消息后,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颇感欣慰。早在2004年,他就在公开场合表示,反对“三好学生”评选。
顾明远认为,“三好学生”评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小就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不可取,也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除去标签化带来的不良倾向,“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本身也日益成为摆在老师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的评价模式,人选集中于成绩佼佼者,容易让孩子产生“成绩最重要”的观念;老师们在评价过程中将“思想品德好”等同于“听话”;由于能享受加分政策,帮助升学,评选过程中滋生腐败的利益链……昔日的“三好”渐渐变味。
“我们现在都提倡个性化发展,‘三好’的面窄,指标又少,加上各个学校、地区情况不同,以及城乡教育设施和资源的差别,要评选有限的‘三好’,在很多情况下有失公平。”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校长王凤进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