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湖区作为2015年初教育部确定的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之一,将在未来三年里探索发展“随班就读”等特殊教育新模式,轻度残障儿童通申请将有机会在该区的11个试点学校里“随班就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游(化名)是一名14岁的脑瘫患者,2日,他面对记者背出了这首诗歌。记者了解到,一年前小游还和其他残疾孩子一样,面临着求学的苦恼,尽管早已到达入学年龄,但并无智力问题的他不愿意去特殊学校。直到西湖区桃花一村小学为他敞开了“随班就读”的大门,他才背着书包走入校园……
今后,在南昌西湖区,像小游这样走进校园的特殊孩子将越来越多。2015年初,教育部确定37个市(州)、县(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南昌西湖区位列其中,成为江西省仅有的两个实验区之一。4日,记者从西湖区教育局了解到,2015~2017年,该区将逐步探索和完善三级特殊教育资源体系,大力发展“随班就读”等特殊教育新模式。
案例
特别的教室和特殊的学生
所谓“随班就读”,顾名思义,即部分听障、智障、视障、肢残及多重障碍的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2日,记者来到正在接受“随班就读”的小游身边,进行采访。据悉,2014年3月,13岁的小游进入西湖区桃花一村小学“随班就读”。
见到小游时,他正和同桌玩着画画的游戏,略显成熟的面容,笑起来眉眼弯弯,这一刻,没有人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四肢不协调,说话也很艰难”的脑瘫孩子。
课后,学校的资源老师张颖带着小游,来到办公楼二层的资源教室,进行康复指导。这是一间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教室,里面布置着黑板、人工草坪、海绵垫子和教具等。“这儿原来是音乐教室,去年3月,学校启动‘随班就读’后,就用纱帘将教室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作为专门指导残障学生的资源教室。”张颖告诉记者,每周三下午,小游都会在这里上一堂康复课,由自己一对一辅导。“因为他四肢不是那么协调,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些物理康复环节,包括关节运动、肌肉力量训练等,另外,还有额外的教学辅导。”
张颖说,经过一年的“随班就读”和康复训练,他已经能基本跟上学校的课程,并且每天坚持自己走路上下学。
政策
轻度残障儿童可随班就读
据张颖介绍,像桃花一村小学这样有“随班就读”的学校,在西湖区并不是特例。2014年3月,南昌西湖区以育智学校为依托,成立全省第一家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全区各类残障孩子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服务,轻度残疾孩子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孩子就读特教学校,重度残疾孩子,学校送教上门。2015年初,西湖区入选教育部37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这意味着,该区“随班就读”等特殊教育方式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3日,记者来到位于育智学校的西湖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刘丽萍向记者介绍,目前西湖区共有11个试点学校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就读的残障学生27名,其中智力障碍15人,听力障碍9人,视力障碍2人,脑瘫1人。
“随班就读主要针对轻度残障的孩子,原则上不论残障类型,只要本学区内的孩子和家长有这个需求,且能跟上普通学校的进度,都可以向我们申请。”西湖区特殊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育智学校刘校长告诉记者。
尴尬
专职特教老师严重不足
刘丽萍表示,西湖区“随班就读”采用的是“一个资源中心支持多个学校建立资源教室”的模式,中心作为全区“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指导、管理、提供资源服务。“我们安排巡回指导老师下到各个试点学校,并对各校的资源教师进行上岗培训。”
记者了解到,西湖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老师,主要是育智学校的7~8名在职教师,以及一些聘请的外来专家。他们在承担日常工作之余,承担着“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各种工作。各试点学校的资源教师也基本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职,专职的几乎没有。
“老师们的工作量很大,如果学生和学校数量继续增加,势必会力不从心。”刘丽萍坦言说,如果该项工作要进一步扩展,师资无疑是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议
政府购买支持性教育服务
对于随班就读,多年从事助残事业的志愿者李三多告诉记者:“这在省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无奈的是,通常我们接触到的一些随班就读的孩子,往往止步于高中毕业。”究其原因在于成绩跟不上。“普通学校的老师没法真正教这个孩子,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是讲绩效和升学率的,为了不引起老师们的不满,这些孩子的成绩通常不计入老师们的考核范围,自然,大多老师和学校也仅仅是保障其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而已。”李三多说,为了改善这个状况,“在长沙等一些城市,当地政府选择购买一些专业的社会组织的支持性教育的服务,在学校做支持性教育的试点,公益机构的社工们下到学校为随班就读的孩子做专门辅导。”李三多建议,在南昌,试点区域也应该尝试向一些助残类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共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