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14:40:06阅读:112
新虹桥中学国际部(http://www.51guoji.com/xhqzxgjb/)报道:留学美国真的准备好了吗?为什么中国学生难以融入美国社会呢?为什么中国学生会集体出现了舞弊事件?为什么全新申请系统CAAS更关注学生规划?下面小编就就带大家一起去听听留学生妈妈的讲述:
2016年5月14日,一篇伯克利大学本科毕业典礼中国妈妈的发言传遍朋友圈,文中分享了一系列教育孩子的经验。她认为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充分融入美国文化,思维上也没有接纳美国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妈妈分析了自己在教导孩子留学美国时的一些失误。2016年5月17日媒体曝出爱荷华大学百名中国留学生因为代考、替考而被学校勒令退学,背后的原因竟然也是无法适应美国大学快节奏学习氛围,以及对美国学术文化的无知。
伯克利妈妈在总结自己教育失误的时候,其中一点就是关于孩子的决策力。在申请出国的时候,孩子想入读生物学,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妈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伯克利。而孩子并没有表示任何反对,从而出现了不适应难融入等情况。归根到底是孩子缺乏自我判断,只能听从经验丰富的长辈。相反,在美国学生眼中,家长只有建议权,决策权在自己手中。
爱荷华大学事件中被开除的学生在采访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在中国学生眼里抄作业顶多是被老师骂一顿而已,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学术作弊。恰恰相反,美国大学非常关注学术舞弊,任何学术错误都可能导致不及格,甚至被勒令退学。美国大学大一的Freshman Writing课程中,老师会格外强调抄袭的严重性,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有意或者无意的抄袭,教会学生使用查重软件(检测学生文章内容和所有已经发出的文章的重复率)。所以这一次爱荷华大学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只是中国学生上课态度问题,更是中国学生在心智上的不成熟。
传统的内向害羞加上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中国学生往往在生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表现欠缺。众多前往美国的学生以为克服了语言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才是学习的开始。美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美国课堂上教授讲的内容常常需要学生课后去找资料、参加活动或者主动请教才可以充分理解,而大部分中国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面对这样的情况常常不知所措,然后抱怨逃避,甚至出现了上述爱荷华大学的代考事件。
与此同时中国家长过度关注录取成果而忽视教育本身的有效性。常常看到家长在申请季熬的焦头烂额,录取后石头落地,认为孩子前途一片光明。而这个时候,恰是最需要担心学生未来的学习情况的时候。中国家长认为在录取成功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了,大学有必要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为栋梁之才。但都忽略了一点,在国内的大部分孩子都受到了家长严格管束和死记硬背才出现了好成绩,到了国外一个相对宽松并注重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只有让学生懂得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才能不断进步。
前文提到的伯克利妈妈总结认为孩子高中阅读不足,知识欠缺,才导致无法融入美国价值观。爱荷华大学被退学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学校没有给到足够的帮助才导致此次事件发生。其实这都是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获取知识法方式不只是单一阅读,还有其他多种方式,比如社会活动、旅游经历、学习交流等。无论是伯克利还是爱荷华都提供了丰富学生组织和社交活动给到了学生,但中国学生都因为自我学习和自我规划能力不足,没有参与其中。上海新虹桥中学
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选择学校的过程,更是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认知、追去自我的过程。明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的选修自己每一门课程,才不会给海外求学生涯留下遗憾。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和目标明确的美国本土学生站在同样的起点,勇猛前进。
随着最近几年留学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家长盲目的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填充学生的简历,并乐观的认为学生做的事情越多,学生获得录取的成功率就越高。而恰恰相反的是,美国大学希望学生拥有发自内心的、稳定长期的活动。“一件做了两年的事要好过两件做了一年的事。”这是美国招生官在品评学生活动时的标准。同时美国大学希望学生关注自己周边的社区,关心自己周边的环境,而不是无意义的去自己都不曾知晓的地方做义工。美国大学希望学生在做活动的时候有一个主线,并且发自内心。同时大学希望学生不要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不单单是为了申请,而是要融入社区,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要了解社会,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尽早确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并有规划的将这件事情做起来,这才是大学真正想要的。
当然在这些事件中也不能说大学完全没有过错。爱荷华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比例却是在增高,中国学生的比例也在增加。爱荷华大学虽然已经意识到学校在对中国学生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学校的活动安排以及组织社团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想要成熟迅速的解决中国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仍然非常困难。不幸的是,有近百名学生成了这个解决方法成型之前的牺牲品,不禁令人扼腕。
美国学生在和中国学生交流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或者本土学生在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上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入美国文化。美国的兄弟会、姊妹会有着非常优秀丰富的资源,但是入会的“仪式”以及相处的法则仍然将很多中国学生从心里、文化层面上拒之门外。美国大学如何适应中国学生的心理,也是一个漫长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