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听听中加枫华教学总监如何培养“不一样的精英”

2016-05-30 09:35:44阅读:99

   王文,中加枫华国际学校教学总监兼副校长,畅销书《零距离美国课堂》作者。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听听王文对中加枫华国际学校的介绍:我们要培养“不一样的精英”

  中加枫华教学总监
  问:您在美国从事了多年的“天才教育”,美国的“天才班”(gifted)与中国的“尖子班”相比,有什么不同?
  王文: 美国人眼中的“天才”,是指某种天赋资质才能,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学习成绩考得有多好。美国的“天才教育”是非常成熟的,以科学为依据,经过系统化的多方测验给出评估。结果可能会显示孩子在某一个领域很有天赋,比如美术、音乐、数学,然后再做进一步细分,可能是数字领域或其他领域。
  我们所做的不是说给孩子更多的作业,更难的作业,而是强调给他“不一样的作业”。比如做“2+1”,我可能会让一个程度较弱的孩子在那里掰指头做,但会让另外一个孩子搭建积木,通过搭建积木让他明白 “2+1”的概念,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并不是让他在纸上做一些题目,而是大家合作做一个“project”。
  美国人能坦然地接受我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不会觉得别人会看不起我,我不是很聪明,我也不需要表现得我很聪明,他们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这个智商测验。而我们中国的家长则不一定,如果测试出来孩子情况不太好,或者孩子测出来很好,他的反应会非常强烈。
  问:很多中国家长有 “精英情结”,在美国,“精英”是一个什么样概念?
  王文: 我在美国从教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过会有家长刻意强调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也不会将学校的办学目的定为输出所谓的“精英”(elite),这是个很大的名词,但在我们中国的现行观念中就会强调要做“成功人士”,做所谓的“精英”。
  美国的教育很强调要先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遵纪守法,服务他人,用你的才能去贡献社会,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世界的学生必然是“精英”。
  而我们则在追求一些很表面化的东西,往往把最根本的东西给丢了,最后的结果是你也成不了“精英”。
  很多中国家长都有“名校情结”,我可以理解,但要明白的是上名校的意义在哪里?我觉得“名校”只是个标签,上名校的主要意义在于你的孩子能和一个思维层次的孩子交流,至于能不能成为“精英”,这取决于四年后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问:枫华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王文:第一,“终身学习者”。对外界保持好奇心,对知识、大自然有探索的欲望。
  第二,审辩式思维。学生要学会怎么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要有自己一个消化、 “审视”的过程,这也是西方教育的精髓之一。比如上历史课,我们传统课堂可能就会教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爆发的?什么原因爆发的?但美国教二次世界大战,可能就会说,如果诺曼底登陆没有成功,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今天,美国会做这样的决策吗?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联想到整个时代背景。
  然后去“debate”,让孩子不停地想,不停地说,老师不停地提问,不停地引导,大家的意见不一定一样。debate的目的不在于看谁观点是正确的,而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家充分理解对方要说的是什么。审辩式思维能力是终身受益的东西。不仅在学业上,更是在生活上。
  第三,创造性思维。我们传统的学习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而不是引导式的。学生已经很习惯你教我这么做,我就这么做,你不教我做,我就不做,所以创造能力很容易被抹杀。美国的一种模式叫做“Open-ended Questions”(开放式问题),有别于中国“标准答案”,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只要你把观点陈述得很有道理,层次很清楚,很有逻辑,那么你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并不在于你的观点正确与否,而是你能否把观点陈述得非常好。
  第四,情商。在中国,小孩子的情商会被误解为:会不会拉关系、看人脸色行事、唯唯诺诺、阿谀奉承。而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Social skill:我敢于承担责任,我敢于做一个团队的领导,反过来即使不能当领导,也要在这个团队中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跟伙伴们合作,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课上潜移默化地渗透。
  第五,同理心。培养学生为别人着想,就是对别人感情的关注,举个例子,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假如今天情绪不好,那一定会有学生过来问我,“Are you OK?” “Are you having a bad day today?” 我们所说的“同理心”就是,不仅会关心自己,图自己的快乐,还会关心别人的感受,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别人的感受和感情。
预约看校
  • 姓 名:
  • 男孩女孩
  • 手机号码:
  • 微信号:
  • 申请年级: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