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周四)下午法政学院举行“法政思想者”第二期读书会活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邱道隆和资深北京大学校友董秀丽教授、苏淑民副教授作主题发言,肖洋博士、邢新宇博士参加本次读书会。读书会由徐亮博士主持。国关社及其他对该期读书活动感兴趣学生二十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期话题是“两代北大学子谈读书”,重点讲述两个时代北大学生读书情况并做对比分析。
邱道隆博士的主题发言是《信息时代的阅读》。他从80年代“新启蒙”、思想解放:存在主义、伤痕文学讲起,横跨到21世纪的网络语言、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与知识体系的崩溃。他指出在阅读领域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感性取代理性,经典束之高阁(经典的标签化)等现象,并提出了“当下时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阅读(自我、社会)”、“国政学生为什么需要跨越阅读?”两大问题。作为基础阅读,学生们要熟悉世界地理,并展开阅读历史(中国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当代史;国别史和地区史)、政治学(中西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法理学、社会学、军事学、科普类和思想文化类(文学)。在阅读次序方面,从易到难。他将阅读者分为两类,一种是准备将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一类是将来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对于准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一、二年级广泛涉猎各学科的基本入门著作;三、四年级有针对性地阅读兴趣领域的相关学术经典(政治学:伊斯顿、亨廷顿、阿尔蒙德、安德森、李普塞特、摩尔、斯考切波、波兰尼……;国际政治:奈、基欧汉、福山、沃尔茨、马汉、摩根索、温特、米尔斯海默、杰维斯……)本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国内人物;经典不反复阅读和理解,很难在学术界有所突破和创新。对于不准备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他提出可读少量理论性书籍,多读社会上写给中产阶级阅读的图书等建议。邱道隆博士还向在座的师生分享了他多年阅读经验的积累、多达3万字的《福利帖》(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内容的建议)以及刘瑜关于阅读的两篇经典文章。
董秀丽老师的点评回顾了她当年在北大如饥似渴阅读的场景。在恢复高考之后的岁月中,那个时候缺少书籍。只要能找到经典的书籍,大家都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图书来阅读。她深情地回顾起当年被北大录取时的场景以及北大校园里到处浮现的外语早读氛围。同时,她也指出,当今时代,书籍多了,但是不知道该读什么了,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多大学想方设法用各种规则让学生去读书,和过去那个时代人们主动的阅读形成了对比。她提出四个读书的建议,第一是要认真地读好教科书,把我们的课本、教材充分利用好,吃透,形成知识的系统;第二是要充分体现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培养品质的目标,不只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正直的品格,独立的思考能力;第三是要认真地思考,将思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第四是要读经典书。
苏淑民老师对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殷切的期许。她希望学生充分利用暑假的机会展开阅读。例如王沪宁在《政治与人生》中谈到,他能达到每1-2天读一本。学生们要以他为榜样,能达到一到两周一本最佳。她认为学生除了阅读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外,也可以适当地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中国古典的作品,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四大名著都需要广泛地阅读。阅读的时候,还要讲究一些方法,最终能有所收获。
在三位嘉宾发言的过程中,肖洋、邢新宇等老师也不断地穿插进幽默而深刻的语句,引发全场师生的积极回应。整个过程言谈轻松,主客双方互动交流,深刻与幽默交织,不断引发学生的朗朗笑声和掌声。
读书会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向嘉宾们索要读书会的PPT和推荐的阅读材料。本期读书会主题很吸引学生,老师们的发言使他们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