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带给我们许多惊喜与思考。
回想以前的课堂,教师口若悬河,将一篇篇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精剖细刻,导致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语文主题学习”适舌而至,主题丛书带着新理念的清新气息向我们走来,她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改变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播上,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让其自由读,自主积累,自助品味,合作学习,探索学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哪部分是重点?学生都选择喜欢“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方法点拨,学法迁移。
抓住一个核心的大问题,父亲希望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去读悟文章父亲说的话,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然后自然地告诉学生,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接着拓展同样写作方法的一篇文章“蜡烛”,让学生去读,读后再谈这篇文章是借蜡烛想告诉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同时与做一个豪迈的中国人校训、与身边的普通人、伟人结合,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拓展练笔,能力提升
在孩子们对《落花生》、《蜡烛》借物喻人的写法掌握后,我又及时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的练习,以落花生(蜡烛)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美中不足的是时间上有些少。整节课,孩子们兴趣浓厚,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声音洪亮,小组合作学习、质疑环节,真正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主题丛书的学习,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提速、增容,高效低耗。主题阅读的路上,我们愿意潜下心来学习,收获更多的花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