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边有家长朋友都在求证我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部分院校认可IB成绩,是否真的会让日本废除高考。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在微博上疯传的那篇《IB正在全球碾压应试教育,日本将废除高考》的文章,我也拜读了这篇热文,读完之后才觉得家长们的提问有些无厘头,因为日本废除高考和日本院校大面积认可IB理论上完全不相干。
亚洲院校的“IB”浪潮
经常有国际学校的日本同学去读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韩国同学进入首尔大学更是常态,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已经连续好几年招收内地的IB学生。所以亚洲的著名学府承认IB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乘着这股“IB”东风,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开始接受采用英语研修国际文凭课程(IB)的学子入读本科。当然和首尔大学、早稻田大学的接收程度是有区别的:韩日大学是接受本国公民,中国的名牌大学只接受持有外籍护照的IB学子。如北京大学公示的IB学生录取要求为:必须取得IB国际文凭,总分达到35分。这么来看,比如世青国际学校今年毕业生获得IB国际文凭的比例是100% 平均分35分。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多数就读国际学校的外籍IB学子来说,北大的大门都是敞开的。
现阶段,对于持有中国护照的学生来说,国际学校的升学途径依旧只有一条:海外大学。当然不乏个案,我所在的世青国际学校的一位传奇学生,在新加坡、美国低龄留学多年,后回国到我们的国际学校就读IB课程。还有一位北京学生突发奇想后放弃了留学之路,转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参加高考,补习4个月之后成功获得超过一本线20分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
从这个案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国际教育序列生源的强大能力。但同时认为这并不是科学的学业规划,家庭选择国际教育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慎重选项,期待高考和海外申请双线作战的话,从现实看会顾此失彼。公立学校的高中生进了世界名校全城轰动,媒体蜂拥报道。国际课程学校的学生远离公众视野,IB课程作为大学预科的天然优势,所以国际学校的学生没进世界名校倒是不多见的个案。
“牛孩儿”升学之路不可复制
由于教育理念和追求的东西不同,所以很少有国际学校会以毕业生拿到知名大学录取当招生广告用。当然,像曾被牛津、哈佛、耶鲁三校同时全奖录取的施珊娜这种“牛孩儿”也确实成为家长圈一时的热议话题。
一直认为,个体的所谓成功并不能代表一家学校的教育水准,更多的是源自天分和家庭培养。所谓“牛孩儿”的成功经验笔者一直认为是无法复制的。看某所学校数据的话需要看到整体同学的学业水准,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学霸这个物种,更多的则应该关注普通水准的学生是否也得到了同样的尊重和支持。大量数据表明,来自国际学校的学生,在大学里成功的机率更高,因为在中学所学的内容完全是为了大学学习做准备,包括课程的内容、学习的方式,都是为了大学做学习方法上的、文化上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大学宽进严出,尤其美国大学的毕业率偏低,以6年毕业率作为统计依据也只有57%左右。大比例的中国留学生面临退学或者留级的压力。所以把学生送进一所还不错的大学,不意味着家庭可以松口气,学校也完成了任务。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一位来给读小学的孩子报名的妈妈说,她外甥读美国名校读了5年才毕业,侄子在读同一所大学已经读了6年。一位执著申请国际学校数年的学生爸爸也描述过要把女儿转到国际学校的原因:她哥哥在美国读大学,读的很吃力,中途还被迫换过专业,整个过程看起来很艰难,所以他也在告诫自己的学弟学妹要提前为就读美国大学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国际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做家长的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在传统教育领域我们耳熟能详的父子对话是:我负责给你们考高分还不行吗?填志愿你们自己看着办。
“孩子的大学是父母决定的”这个理念是否要被批判,不一定。父母作为过来人更知道什么样的大学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专业更容易就业,家里的社会关系在哪个领域可以起作用。从实践看,国际教育序列的学生,家长想左右他们选择大学和未来的职业道路将变得十分挑战。“你不应该学化学,应该学女孩子适合的专业”。“我以后要读生化的研究生,本科必须选化学方向”。诸如这类母女间的对话,在中国家庭屡见不鲜。
读国际课程的最大好处是节省大学研修的时间,无论是AP还是IBDP。获得免修大一资格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别人还在疲于应付本科学业的时候,国际学校的毕业生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尽管国际课程项目作为升学工具的作用已经不如头几年那么明显了,但折抵大学基础课学分这种特性将成为国际学校毕业生在当今这个要求苛刻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