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远赴重洋去追求“别人的教育”,还是在国内就读国际课程学校,对于孩子个性化的关注和培养,都是教育中的奢侈品,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很昂贵的教育道路。因此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金钱观”尤为重要。
世青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的编辑李老师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幸接触广泛的教育从业者和高素质的国际教育家庭。很愿意作为一名家长[微博]来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而不是从所谓专家的角度谈。尤其是那些大师们不屑一顾的话题,比如最俗气的主题 “钱”。
发现新派的80后家长,相对实用主义的70后家长反复纠结的子女教育投入问题往往表现出的状态是 “ 那都不叫事儿” 。仅仅一代人,对于子女培养的教育观念为什么会如此割裂,确实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梳理。
之前推送过三联生活周刊吴琪老师的采访文章《工薪家庭80后家长和国际学校热》(点击查看)。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子女教育就是消费,不是什么投资。那么既然是消费,我们是不是就更应该考虑性价比问题了?
以下是李老师原创文章《国际教育费用大观 What Exactly are You Paying for ? 》,原文登载于菁Kids杂志《2015择校指南》,供参考。
“我家里没钱,得叫闺女考全额奖学金!”
砸锅卖铁供孩子念书是我最反对的一件事儿。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之所以叫非主流成长,是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它的最终方向指向留学[微博]海外。而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高收入家庭的选择。这点不能不世俗地谈钱,没钱的话送孩子出国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当然,出国前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金钱观比叫孩子托福[微博]、雅思[微博]拿高分重要的多。
亲自接待过的一位,机场送行人群坐满了一中巴,问怎么这么多人送行,家长说是整个家族凑钱送孩子出国读高中的,儿子承载了家族的希望,结果才读了几个月,男生就因为多次违反校纪被外国学校开回来了。对于开除的国际生,大把的学费人家还不退。
“我家里没钱,得叫闺女考全额奖学金!”类似的话可没少听见。不说从现在中国学生不到1%的拿奖比例看,这个想法是不是现实,这个必须要拿全奖留学的孩子得背负多大的心理压力呀,不允许失败,那学习的过程还会有快乐吗?还是那句话:别攀比,子女教育量入为出。
学校软实力比硬件重要
和海外留学的费用比,国内就读国际学校的花费也不是小数目。当然必须说周围读公办学校的确实也没少花钱,您没见135万4平米的学区房吗?从数据上看,北京地区国际学校的学费标准是12-25万人民币/年;一次性的建校费类似以前公办学校择校费,收费标准1-14万,当然收14万确实是太高了。
个别寄宿制学校额外收取的住宿费5-10万/年。除此之外活动、校服、校车、午餐.。。都是额外收取的。国际学校的教材和西方国家一样是循环使用的,环保,也会使学生养成珍惜和爱护图书的习惯,不购买,只租赁。
从80年代北京地区出现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至今,国际学校的收费标准的变化并不算太大。这是因为国际学校的主要生源是靠“大单” ,即与驻华使馆和商社签订员工子女入学协议。公办学校之前管此类生源叫“共建生” ,所以对很多在京生活的外国家庭来说,学校不是他们自己选的,学费也不是家长出的,是由家长就职单位统一支付的。
而自费念书的中国籍家庭就必须考虑性价比了。理论上硬件条件、地理位置和学费成正比。民办学校的硬件投资要靠家长交学费来弥补的,硬件越好学费会越贵,全世界都一样。
很多家长觉得收费越高的学校肯定最好,大草坪、体育馆、豪华会客室看着舒服,所以多收十几万一年也平衡,可以理解。 但是我觉得普通家庭多交十万块买一个好硬件,不如少花十万一年买个好软件实际,美国著名的56号教室在贫民区,硬件很糟糕,但是能培养出美国最棒的学生,念书还是软实力更重要。
除了学费之外的成本您想过吗?
前面介绍了必要的开支,往往家长们也只关注到了学费的高低。然而从实际看,对多数家庭来说,学费都远远不是大头儿。为了孩子上学换房子辞工作,出行成本的增加……我认识一位妈妈,本来是广东的大学老师,为了孩子念书,辞了工作带着孩子跑到北京,在我们学校附近租房子。妈妈全职陪读,孩子爸爸一个人在广东工作,假期一家人才能团聚。家庭付出的这些成本肯定会远超学费的付出。
不管选公办、民办、主流或者非主流学校,都算一下经济账吧。本人作为家长为了孩子读名牌的幼儿园已经平常一个家,周末一个家跑了好几年了,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生活成本攀升。为了就近上小学也考虑过换房子,咨询了中介,一买一卖就80万环节费用花出去了,改买为租吧,学校周边像样的两居都1万多一个月租金了。 经过几年的折腾,现在明白了:尽量不要为了子女上学而过分降低生活质量和放弃太多自己的生活。
国际化视野也需要金钱支撑
进国际学校先念着,走哪说哪真心不成。国内十几二十万一年的学费付得起,出国留学才是大头儿呢。 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学年费用在6万美元以下的已经没几所了。海外的私立中学就更别提了,除了越来越夸张的费用外,定期您还会收到给海外中学捐款的邀请书。
当然,进国际学校念书,出国活动是少不了的。国际化的视野不是光喊喊口号就可以拥有的。海外游历、浸入式体验是教学的一部分,体验使学习不再是仅仅限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是成为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用最时髦的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
很多西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中小学生海外体验式游历,都是由国家政策支持的。国际学校读书期间的各种出国交流访问、3-20周的互换学习、合唱团的出国比赛、环保社团的海外拓展、夏季游学、冬季插班体验……一次几万块钱您花还是不花?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孩子也必须要跟着家长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国外的环境,怎么就敢送孩子过去念书呢?
选择了这种教育,就意味着这个钱必须得花。到假期就当宅男宅女或者报个补习班那是不成的。